高校作为高水平教育科研人才聚集地,具有吸引海外学术人才的天然优势。研究表明,尽管高校十分重视海外人才引进,但总体上海外人才引进的数量和质量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力度并完善留才举措。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才评价方法片面单一、人才服务体系不完善、用人制度不健全、研究平台和团队运行模式不成熟、薪酬待遇不具有竞争力、引进国际化师资的环境不具备等。如何充分营造吸引并适宜国际高端人才发展的软硬环境,是摆在高校人才引进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中外合作办学经过40多年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际化专业人才。截至2021年10月,全国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2447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1295个,专科层次机构和项目900多个;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占机构和项目总数的90%左右,在校生数约为60万人,毕业生超过200万人。其中,北京地区凭借雄厚的高等教育办学实力和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已经建设了8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12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水平普遍较高。
有研究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可以通过引进专家学者构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汇聚高水平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从而提升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和区域重点产业人才的支撑度。然而,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引进的海外教师仍存在长聘专家少、教师参与中方科研工作积极性不足、人才引进机制和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当前,北京正在大力“建设首都高水平人才高地”,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并持续增强国际化人才吸引力度,致力于为海外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了深入探讨首都高校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路径有效引进和使用海外教师,本文选取北京地区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举办的1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3所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展开探索性调研(数据采集时间为2023年5月),通过了解其海外教师在引进和使用方面的现状、成效及面临的挑战,分析这一人才引进路径的可行性,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及建议,以期为首都乃至全国高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